三苏是指哪三个人(父子三人并称三苏)
之前学习语文的时候,对于唐宋八大家很是熟悉。包含韩愈、柳宗元以及宋代的欧阳修、王安石、曾巩和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父子的唐宋八大家,发起了古文运动,改革了散文的文风,在当时可谓声名鹊起。
唐宋八大家
在这里,苏洵、苏轼、苏辙并称的“三苏”,是父子关系。父亲苏洵和两个儿子苏轼、苏辙都有文章闻名于世,且同时入选八大家之列,可谓文学史奇观了。
1、苏洵的《六国论》苏洵,苏轼和苏辙的父亲,大器晚成的典型。青年游荡于世界当中,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,四十多岁时才名扬天下。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文人,写出了振聋发聩的《六国论》:
苏洵
在文章的一开始,苏洵就直接点出了主要论点,那就是“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 ,战不善,弊在赂秦”。在苏洵看来,秦国之所以灭六国,完成一统天下,是因为其余六国仅仅为了自保而拿土地贿赂秦国,这样使得秦国占据主动权,可以从容的各个击破。
苏洵·六国论
当然,苏洵之所以抛出这样的论点,是因为当时的宋朝面临的和战国时六国所面临的是同样的遭遇,苏洵以史为鉴,希望今日的宋朝不要犯错。作者直接指出:
到了最后,苏洵给宋朝朝廷敲了警钟:
暗喻宋朝统治者,在“六国下矣”。
结合当时宋朝所面临的边疆危机,这篇散文瞬间广为流传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2、苏轼的《赤壁赋》三苏当中,成就和名气最大的,都是苏轼。
苏轼
苏轼是个全才,诗词歌赋样样精通,还差点拿了状元。在他的散文当中,最有名气的可谓是他的《赤壁赋》了。
这篇赋体散文,很有骈文的色彩,诸如“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”、“寄蜉蝣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挟飞仙以遨游,抱明月而长终”可谓字字珠玑,词意畅达,读来让人精神一振。尤其是后面几句,不光是语言描述很有特色,还富有哲理性,当属绝世好文。
苏轼·赤壁赋
然后,作者根据赤壁的历史,谈起人生无常:
曹操一代枭雄,曾经在这里雄心万丈;周瑜一代俊杰,曾经在这里成就一世英名,如今,这些都在哪里呢?世事无常,人生无常,只能感叹“寄蜉蝣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挟飞仙以遨游,抱明月而长终。知不可乎骤得,托遗响于悲风。”
苏轼
写到最后,作者抒发了情感,却也表达出了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思考:
这段话的意思是:尘世之间,无论什么物体,都各有所属。命中不该是你的,一丝一缕你也无法享有。然而,江上的清风,山间的明月,送到耳边的是声音,映入眼帘的是景色,这样的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,是造物主所赐予我们的特别恩惠,且无穷无尽,可以使得我们共同享受。
苏轼·赤壁赋
在赤壁,曾留下诗人不少的诗篇,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同样写得是赤壁,但是与这篇赋相比,有着不小的差异。那篇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,代表了诗人的志向;而这篇赋却更多的描写诗人的超然物外的淡然旷达。尤其是最后附有哲学思辩的论述,使得散文更富有理性色彩。
3、苏辙的《上枢密韩太尉书》三苏当中,苏辙的名气可以说最小,但是做的官却最大。他曾经官至宰相,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。
苏辙
苏辙的散文有很多,但是流传最广的却是这篇他19岁写的期望对方引荐的书信,名为《上枢密韩太尉书》,其中的第二段,尤为精彩: